自来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打开自来水龙头就有水来。但是在自来水水龙头之前,却有漫长的或大大小小的水管、管道、水箱、水塔等繁多的设备,即便自来水厂出来的原本是洁净水,一旦通过这漫长的管、塔、箱接触,污染机会必会增多,使得花掉巨额资金、多道工艺处理出来的优质水,通过管网输送,进入每个家庭、终端后却有可能是水质下降、浑浊的不合格饮用水。
二次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市政管网污染、储水箱污染、入户水管污染、水管渗漏及游离余氯等。以前的水源很少受到污染,很少有有机物,因此,出厂水中少量的细菌或被消毒剂灭活的细菌,即使恢复了活力,也没有可供细菌自身繁殖需要的营养。但现在的情况已发生了变化,水源遭受了污染,经自来水厂常规工艺处理后,仍然可能有有机物存在于出厂水中,这样出厂水中的细菌与复活的细菌就有可能利用这些有机物作为营养物生长繁殖。
水中虽然有余氯,但在管壁层,或在弯头、接头等坑凹处都是残存细菌的隐蔽所。当余氯较多时,细菌不活动,而当余氯较少时细菌就可以摄取水中营养物质繁殖生长。而且有的细菌已有抗氯性(如隐孢子虫等),少量的余氯对它不起作用。细菌繁殖后就形成生物膜,造成管壁局部表面电位差,致使管道腐蚀、水质变差。主要表现在细菌学指标、总有机碳、总铁、 锌、色度、浊度、亚硝酸盐氮、酚类等在水中增多,甚至超过国标规定值。造成这种水质二次污染的主要环节和因素是配水管网的管内壁。
王建用一组数字佐证了他的观点:以地表水来水量为例,北京地区的主要水库之一官厅水库,1955年—1960年的年均来水量是20.3亿立方米,而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锐减到0.09亿立方米。目前,北京年人均水资源仅210立方米,是中国年人均水资源的1/10,是世界年人均水资源的1/40。在解放初期,北京有约400万人口,而现在人口增加了4倍,“可是大自然的水没有增加4倍”,王建说,北京业已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特大城市之一。
虽然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北京,通过改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已经在尽可能地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过度消耗、过量需求,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使水资源总需求量从40多亿立方米减少到34.5亿立方米,维持了北京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但王建发现,北京城市扩张的规模效应正在吞噬结构效应和低水经济效应。
王建担心,1949年建成区面积只有109km2的北京,在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650km2,城市规模日益庞大,承载它的水资源将越来越难堪重负。
普通居民也对北京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不乐观。自然之友和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近期合作完成的一项调研显示,首都市民认为北京是一个缺水又费水的城市,74%的市民意识到北京市水资源紧缺,69.6%的市民认为北京市浪费水现象严重,59.5%的市民担心水资源枯竭,面临无水可用的局面。46.3%的市民认为北京市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是水质污染严重,56.7%的市民认为水资源紧缺问题非常紧迫。
首都市民希望大力推广使用中水,调查结果显示,80%的市民认为使用中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20%的市民觉得使用中水可以降低用水成本,使水价更便宜。63.4%的市民希望家里安装中水设施,但调查样本中只有4%的家庭铺设了中水管道。
首都市民赞成实行阶梯水价。81.5%的市民赞成实施阶梯水价,表示愿意参加阶梯水价听证会的市民高达53%,其中表示非常愿意的占到17.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姜文来研究员则分析称,阶梯水价自2004年提出以来一直没有实施,原因在于其实施有一系列的条件。如对某些管道进行改造,对于人物分离的情况进行科学鉴定,对以每户家庭每个人用多少水有一个科学的定量,“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贸然推行阶梯水价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实行阶梯水价的时候要考虑社会成本,包括管理成本等等。”姜文来说,综合看来,阶梯水价还需要进行充分论证,实施阶梯水价应该附加的一些必要条件应当予以完善。来源:腾讯网